行知论坛丨“诗歌漫谈”回顾
2017-04-01
返回

众所周知,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引起了轰动效应,节目邀请的嘉宾——康震先生也备受瞩目。戴伟华教授作为康震先生的同行和诗友,在首期行知论坛中邀请了戴伟华教授,从诗开始漫谈。让我们一返现场,领略戴教授讲诗的风采吧。

                                             

fdfdfdf.png

论坛伊始  诗音缭绕

 “如何写诗&诗歌韵味

不仅写字可以从模仿开始,写诗也可以从模仿开始。戴教授就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我们做了模仿。诗歌写作虽可从模仿开始,但是模仿太多,就会变成陈词滥调。

戴教授指出:诗要经过长期写作之后,才会有味道。戴教授也跟我们列举了许多有味道的诗歌,如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戴教授还就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指出了北方人对温暖的期待时,会想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由此引发了同学们的片片笑声。戴教授借此说明了:有诗味,指的是该首诗使人百听不厌,使人产生共鸣,给人们提供了深思的空间。

戴教授还引用雪莱、李清照等人的诗词来为我们讲解诗味。在讲到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时,戴教授发出了诗是美的,诗使人无法抗拒的感慨。

fdf.png

让我好好想想……”

诗的情境&情理关系

戴教授认为《诗经·秦风·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给读者营造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气氛,有一种朦胧美。戴教授还开玩笑地说:要是改为在我眼前,那就韵味全无了。同样,如果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改为的话,也完全没有想象的空间了。所以说诗歌要有朦胧美,要使人产生回忆和时间的距离。同时,诗歌也可以适当夸张,超越现实,但是要有现实基础,即能与实物产生关联。

fdfdf.png

听得入神

 

至于诗歌的情理关系问题,戴教授指出:诗,有情有理。这里指的是观察事物的立场。

戴教授借用了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向我们进行解释。戴教授指出该首诗其实是经过赵明诚修改过的,其中修改的地方包括以下几处:第一,任宝奁尘满被改为任宝奁闲掩;第二,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被改为: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第三,唯有楼前流水被改为:记取楼前绿水。在讲到宝奁时,戴教授还特地用手机做了比划。而由几段新愁中的字,戴教授告诉我们写诗可以采用虚化的手法,不用处处落实。

 “诗与生命&诗有四可

谈到诗与生命的问题时,戴教授借用陶渊明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我们解释人要达到片刻的宁静时,需要自身的控制,也需要人与自然的默契。戴教授也希望我们能够利用好尚书房、博雅堂这些地方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他还模仿孔子,即兴吟出:诗远乎哉?吾欲诗,斯诗至焉。借此,告诉我们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

 

fdfdfdfd.png

让我赶快记下来。

 戴教授用四可告诉了我们诗歌的好处。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指:激发感情;观指:看风景;群指:与人交流;怨指:进行批评。在此,戴教授展示了他写予康震老师的诗见面年来少,央屏仰望中。何时一斗酒,让我醉春风。分享了他与朋友以诗为群的愉悦。

最后,戴教授也就同学们的疑惑,与同学们进行了一场关于诗歌的互动。

 

 互动环节 


1.请问戴教授,背诵诗歌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中国诗歌的教育有何改进之处?


 

戴教授认为背诵诗歌可以理解诗,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巩固。而爱诗就会爱上自然,就会去爱自然,当然,自然本来就是一首诗。至于诗歌的传播问题,要化被动为主动,因为诗歌如美人,拥抱诗歌是没有门槛的

 

DD.png


2.请问戴教授,有人说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原版比改版的要好,教授您是如何看的呢?还有就是诗歌注重押韵、平仄,但是,古今的语言已经发生变化,我们现在写诗为什么还要追求押韵、平仄?

erre.png

 

戴教授解释说,其实只是因为分析的角度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每个人都有一首诗。而唐代有一种古诗也是不讲究平仄的,写诗主要是要看标题和约定俗成的东西,至于形式只是表达情感的需要。 

 

于此,你是否已有所收获?

不妨借用王之涣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根据平仄的格律要求,

用自家的方言独自吟咏

体验一番。

 

fdFFf.png

论坛现场合照留影


CFD.png

戴教授和馆长大大

 

行知论坛 

知识交流是大学图书馆的重要职能,而行知论坛则是图书馆为全校师生打造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图书馆将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就人类社会实践和理论的热点问题在此交流与共享。此论坛将在三个校区不定期举办,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共同期待接下来的行知论坛! 

 

文字 | 田兵兵 谢春洁
图片 | 宁妍
编辑 | 章维婷



智能客服

线上咨询

读者留言

读者留言

馆长信箱

馆长信箱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