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目 简 介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分为《惶惑》《偷生》和《饥荒》三部。其中,第三部《饥荒》因各种历史原因未能完整发表,手稿也在变故中遗失,始终是一大遗憾。2014年,经多方努力,赵武平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的浦爱德档案中,找到了《四世同堂》的英文译稿,其中第三部《饥荒》的译稿共三十六章,补足了中文版《饥荒》缺失的结尾。浦爱德与老舍合译了《四世同堂》的前两部《惶惑》《偷生》,老舍在创作《饥荒》的同时,也陆续把写好的文稿交给浦爱德翻译。能够找回浦爱德这份完整的英文译稿,非常难得。
作 者 简 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与他的北平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想北平》
老舍先生和北平是有羁绊的。他在北平出生,在北平长大,也永远地留在了北平。他擅长于描写北平城里的人和物,仿佛在回忆儿时的邻居,和街上来来往往的那些行人。他熟悉北平城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甚至是墙头的初雪和落叶。
《四世同堂》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平的小羊圈胡同里。在这个胡同里的故事,老北京的风物随处可见:祁老太爷经常给妞子带个兔儿爷回家,端午节孩子们的额头上要画“王”……这个胡同,和这个胡同里的人,成为了这个故事的切入点。
很多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故事的作品,会通过描写战场上的残酷、抗日英雄们的壮烈让人切身感受到强烈的触动。其实从最普通的小人物的视角来展现,因贴近生活日常,也会体现另一种真实。这正是老舍先生最擅长的讲故事手法。老舍善于给大时代做切片,从一个最普通的角落,展现时代的兴衰。
例如《茶馆》:三个时代切片,每次间隔20年,从王利发和茶馆中登场的各路角色身上,我们切身感受到乱世中老百姓的屈辱和无奈。《四世同堂》同样选择了普通民众的视角,从北平一个小羊圈胡同的日常生活,来展现抗战八年过程中,北平普通老百姓所遭受的苦难。
小 人 物,大 时 代
与其说是描写战争,不如说老舍先生在极力展现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人性。没有华丽的修辞,没有复杂的起承转合,只有朴实的胡同对白和、吃喝拉撒的日常生活。但就是这样的简单的生活,在日寇的铁蹄下,人们也难以安生。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性,不同的境遇。
圆形人物的塑造
我们在说人性时常常会强调善与恶,有人是绝对的善人,有人是天生的恶棍。这两类人,我们都能理解。但更多的人是在善与恶之间挣扎,为了生存,为了家人,为了自己,时而出卖朋友,时而坑害邻里。
这里其实体现出老舍先生在描写时构造了“圆形人物”,即力求最真实地展现人物自身的两面性和复杂化,人物本身是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这种人物心理和行为的动态变化更合乎逻辑,而人物性格的这种变化也使整个故事的情节变得更有节奏感。
以祁老太爷为例,放在书中的背景下,他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胡同里的老大爷,每天眼里只关心自己的事。当日军入侵的消息传来时,祁老太爷心心念念的只是别耽误了自己过八十岁的生日,这种颇具黑色幽默的反差,实际上就敲定了全书的叙事和人物塑造基调。
日本人对北平的入侵和占领与自己毫不相干,只要有粮食和咸菜,再堵上大门,躲避灾祸是件很简单的事儿,一切都不重要,自己八十大寿的体面和排场才是人生的真谛,因为那是自己理所应得的“小确幸”。
要坚决捍卫自己“小确幸”的祁老太爷看到多年的街坊邻居被日本人侮辱的时候,也只是在内心为他们难受,胆小和怯懦占据了他的人生观,“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最重要”,这是多少中国人长久以来的生存哲学。你能说他坏吗?显然不能,他只是有点自私,不是一个完美的好人。
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人
祁瑞宣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人物。他是祁家大院的长子和长孙,接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是他的身上有着浓厚的传统观念,即以家庭为重心。抗日战争的时候,北平沦陷,他“甘愿”做亡国奴。
老舍给了他大量的心理描写。通过瑞宣的眼睛,来看日本人带来的灾难;通过瑞宣的心,来感受邻居们的切身痛苦。他是明事理的温和派,作为家庭支柱的长孙,上有老下有小,他一直背负着全家的生存希望,不敢投身革命,也不愿投敌求荣。
但不可否认,瑞宣的心理活动代表了那一时期人民大众的心理,既非常憎恨日本人又不敢表现出来,各自顾着各自的生活。当然这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有的是怕死,有的是承担着家庭的重任。并不是每一个人在面对时代动荡时都能毫不犹豫的做出选择,有羁绊和顾虑才是常态。
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里,瑞宣对我们这个民族和教育进行反思,他为自己不能奔赴前线而感到懊恼,他指责自己也指责和他一样的人,这是他的民族正义感和责任感。
坏人之所以为坏人
书里的“坏人们”,其实也有值得探讨的一面。小羊圈胡同里那些不知廉耻的跳梁小丑: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胖菊子、冠招弟,他们全然不顾国家危难,投机钻营、讨好日本人,甚至不惜出卖和欺辱邻居亲人,只为自己多谋取些不义之财。多行不义必自毙在他们身上有着最好的体现,他们都没落得什么好下场,都自取灭亡。
但我们可以试着看看坏人之所以成为坏人的原因。试想:一个人平常不做坏事不难,但当坏人以你的生命相威胁,或以你的家人的生命相威胁时,你能选择牺牲自己,不去坑害别人吗?战争的残酷,不单是来自敌人的杀戮和毁灭,还有来自对人类善良的摧残,它能把好人也变成恶兽,让那些心地善良的人生不如死。
战争是人类的一场大病
三十一章,上海失守后,有这样一场群像戏: 剃头匠孙七是最先出场的,知道消息后,孙七的剃刀立时撒了手,差点伤了客人。小崔和程长顺争论着南京会不会守住。刘师傅差点因为丁约翰的漠不关心打了起来。小文揣着手,立在屋檐下,正给太太计划一个新腔。他的心中没有中国,也没有日本,只有美妙的琴音与婉转的歌调。大赤包与冠晓荷则十分兴奋,因为日本人一时半会离不开,他们可以放胆干,大发国难财。而因为日本人不走,李空山也不会,高第就要被迫嫁给李空山。冠家最关心国事的姨太太卢桐芳悟出了每个人的私事都和国家有关的道理。她自己也因为日本人占领了东北,而回不了老家了。
管你关心不关心,国家命运关系着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命运。为了进一步证明,老舍又写了祁天佑生意遭受重创。即使他的生意再小,也与国像皮与肉那样不可分开。天佑太太则怕自己死在日本人掌管的北平——也许棺材出不来城,也许埋了又被贼盗把她掘出来。写到死,就会想起生。这个本来美好的事情发生在钱家。但钱孟石的遗孀怀孕了,但钱默吟并不开心。在眼下的时刻,新生儿的到来并不能带来希望,反而一生下就打上了小亡国奴的烙印。其实老舍耗尽一章的篇幅就是想告诉读者,不管小羊圈的人关不关心,不管百姓如何把头埋进沙子里,或者有没有意识到,北平陷落的那一刻,他们都是亡国奴。
这场群像戏有很多的解读。可以明确的是,本书试图表达作者对于“中国八年抗战”这一宏大事件的“以小见大”,如果采用一般人物小说中常用的主配角分明的安排,势必只能造成一个单调的印象——这篇小说的主体是某个人,而不是直接作用在某个宏大的主旨上,所以反观《四世同堂》对于在日本侵略者殖民八年的时间内,整个北平的生存状况的描述,层次分明的主配角模式势必显得捉襟见肘,在人物安排这块,用“群像式”的策略无疑是最合适的。
相关推荐
- 电影 -
敦刻尔克
至暗时刻
拯救大兵瑞恩
血战钢锯岭
霸王别姬
- 书 -
老舍《茶馆》
保罗·法兰奇《午夜北平》
斯蒂芬·金《四季奇谭》(肖申克的救赎)
朱迪丝·N.施克莱《平常的恶》
S.A.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关于《四世同堂》你有什么想要和我们分享的吗?
一期一会,我们下次再见!
阅读马拉松下半程
期待你的加入哦~
报名/咨询/聊书
QQ群:488101753
读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