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时常会有许许多多的困扰与疑惑,烦恼与忧愁。有时候,我们都应该停下来扪心自问:最近一直让自己焦虑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能如何解决呢?有些人是被功利所围困,有些人是与无意义感作伴。本质上,焦虑都直指着我们内心的终极问题——成长,死亡,自由,意义,等等。我们该如何与这些问题相处,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解答呢?在2020年12月4日晚上,我们跟着导读——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员王庆瑀,走进欧文·亚隆的《当尼采哭泣》中尝试寻找答案。
哲学碰上心理学
要想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我相信,哲学和心理学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两门学问。因为这两门学问的发展,是人们千百年来寻找内心深处真正奥秘的缩影。而这一本《当尼采哭泣》,则正是这两门学问碰撞的闪烁火花。哲学家尼采与心理学家布雷尔,前者为病人,后者为医生,哲学与心理学的碰撞,就由此产生。而这种精彩的碰撞,归根到底还是这本书背后的掌舵人——欧文·亚隆
欧文亚隆1931年6月13日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父母是俄罗斯人,第一次大战后移民美国。如今担任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是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世仅存的国际精神医学大师。而为什么欧文·亚隆能将哲学家与心理学家的谈话写的如此好呢?这就离不开他的心理治疗门派——存在主义疗法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许许多多的治疗方法,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可能是认知行为疗法(CBT),也就是通过改变你的认知观念,核心信念来给你治疗。但这种方法,对于人生的终极问题,如生死,意义等问题,是回答的不够充分的。于是心理学借鉴了20世纪最流行的哲学门派——存在主义,形成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而欧文·亚隆则是其中的三大代表之一。
那么,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焦点是什么呢?如导读所说,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聚焦于四个问题——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而这些问题,不正是我们一直纠结与焦虑的问题嘛?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就让患者聚焦与这四个问题,通过存在主义的哲学解释(价值观)与心理治疗的科学方法(方法论),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而这本《当尼采哭泣》,就是他用虚构的写法写出的一个医生和患者相互治疗的过程。而理解这个过程的核心,就要了解心理治疗最常用到的手法和概念——谈话疗法,移情和反移情
小标题中的三个属于都是心理治疗最基本的概念,而理解这些概念对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谈话疗法由布罗伊尔和弗洛伊德在1895年提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聊天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文中,尼采和布雷尔就是通过不断的交流,深入了解对方,治疗对方。而移情和反移情,简单来说就是患者对医生投入了真情实感,或者医生对患者投入了真情实感。前者为移情,后者为反移情。在精神分析治疗史上,安娜欧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这件事情,就是心理医生和患者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将感情投入给对方,也就是相爱了。这在咨询界是不被允许的,但却是一个最基本的移情现象。弗洛伊德曾说:“移情是儿时被压抑的某种依恋感情的重新体验”。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的依恋感情都曾经被压抑过,所以移情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是存在的。安娜欧事件的主人公便是安娜欧和布罗伊尔(谈话疗法创始人),在书中对应的就是布雷尔(医生)和贝莎。
但在了解完这些概念之后,这本书究竟最想表达什么呢?其实就是布雷尔和尼采的相互治愈的关键——热爱你的生活,热爱你的选择
在书中,尼采经历了三次朋友的背叛,布雷尔也在经历中年危机和移情困扰,而通过谈话疗法,两人便在互相治愈。而这互相治愈的背后,其实是欧文·亚隆在治愈这两个笔下的人物。欧文·亚隆用存在主义的方法,分别给尼采和布雷尔来治疗,而治疗的关键就在于“热爱你的生活,热爱你的选择”。所以说,与其说是尼采和布雷尔相互治愈,还不如说是欧文·亚隆在传递存在主义疗法的核心观念。
所以,我相信这本书讲了什么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人要学会审视自己,要反思自己的选择,然后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选择。这时候,又回到了开头的问题——最近最让你焦虑的是什么?你的选择,又是什么呢?
读者们的团体治疗之旅
整个读书会的后半段,都是读者在分享自己的感悟,收获,疑惑,困扰。整个过程就像导读所说的:这就是一个小型的团体治疗。没错,心理治疗不一定要正襟危坐在咨询室里面,日常的感悟分享,都是团体治疗的场景。
在分享的时候,许多读者都表达出了生活的迷茫与压力。有一个读者说,她自己将自由分为三个维度——财务自由,时间自由,精神自由,但现在一个都没有实现。现实生活是得到钱财比较困难,未来也是不清晰的,这让她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也与其他的读者也产生了共鸣。
另一位读书也说出了大家的心声,生活真的很焦虑,同伴压力也真的很大,绩点、比赛、科研、保研等目标逼迫着自己。想要自由的生活着,但这个代价自己也承受不来。这点让其他读者纷纷点头同意,这种清晰目标带来的焦虑与迷茫,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深刻体会的。有同学提到,这是一种被安排的感觉,好像从小到大都是这样被安排的。另一位来自计算机学院的同学提到,现在是一个程序化的社会,我们的人生好像已经被安排好目标了一样,非常得像编程中的“if”和“else”,好像没有新的选择了。
读者们关于生活的疑惑,总结起来就像其中一位读者所提到的——“比较”和“内卷”。正如她所说,我们一直再做横向的比较,与同学们比。那为了做的更好,为了拿到更高的绩点,为了保研,不可避免的,就要做一些自己并不认同的、意义不大的行为,也就是“内卷”。有一位读者完整的分享了她的心路历程,完整描述了她对目标的追求(有用之物)和对自我兴趣的探索(无用之物)的割裂、矛盾与艰难的平衡(因为现在也没觉得做的很好)。相信很多读者,很多学生,都是有这种矛盾感存在的。也正如伊尔同学所说,种种的为了、种种的割裂,种种的矛盾,都是为了追求进步,追求社会意义上的进步,但也正是这种追求带来的焦虑令我们惶恐不安。那么为什么不把它们都写出来呢?通过写在纸上的方法来直面焦虑,然后在好好安排时间,不也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法吗?
同样,在分享的过程中,大家的压力也在释放,对于目标,自由都有了新的理解。生活这么多压力,那自由,究竟是什么?除了前面的一位读者提到的自由三维度,其他读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海欣同学说,自由也就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晓燕同学说,自由是要保持充沛的感情,需要用责任来限制自己的自由。这一点,与书中布雷尔最后的选择不谋而合,也与存在主义疗法中的“热爱你的选择”不谋而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沟通,读者们不仅完成了一场小型的团体治疗,更能深刻的领悟到存在主义疗法的核心——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选择。
正如布雷尔最后通过一个梦解开了自己的心结,选择努力做得更好,努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一样,读者们也通过这次读书会,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桎梏,重新去找寻生活的目的与意义。正如导读最后所说,要be a human,要成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工具,要去真正的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相信,成为一个人,也是欧文·亚隆写这本书的根本目的。我也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去热爱生活,去be a human。
相关推荐
●书籍: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逃避自由
诊疗椅上的谎言
成为我自己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贫穷的本质
●电影:
当尼采哭泣
遗愿清单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美国丽人
男人四十&女人,四十
危险方法
鸟人
革命之路
爱在午夜降临时
●戏剧:
欲望号街车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
●其他:
沈奕斐、李玫瑾教授讲座
读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