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5日
我们于云端相约
来到第一期寒假读书会
以“出走的人”为主题
看看三毛的撒哈拉沙漠
走走沈从文的湘西
来一次心灵的“出走”
他们与他们的土地
三毛与撒哈拉,沈从文与湘西,一个是异乡人,一个是故乡魂。
“不记得在哪一年以前,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它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三毛这样解释自己与撒哈拉的奇缘。在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荷西便对她说:“你的沙漠,现在你在它怀抱里了。”她和她的“梦中情人”相拥,并深深爱上了它。
尽管三毛不止一次地在文本中透露在撒哈拉沙漠中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但她始终没有选择离开,甚至在战争即将打响的时刻,她依然没有逃离。读者伊尔同学认为,三毛虽有离开的理由,却有更多不想离开的理由。“她想去看有什么奇迹发生吧。”这是一种希望,对她所热爱的土地的希望。
林铭敏同学认为,这片沙漠与三毛本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种相似的地方构成了她对撒哈拉的另一种想象”,而这种想象在精神上吸引着她。就像撒哈拉的自然或人一般,它们都在成长中彰显着对于生命的渴望,这样的渴望正与三毛性格中野蛮生长的生命力相契合。
这是一种共鸣,一种土地与它的情人的共鸣。
其实,对于土地的眷恋,何尝不是源于对于人的爱呢?三毛对撒哈拉沙漠的小人物的关怀与宽容也是书中最打动读者们的情感。
谭倩怡提到,当三毛的邻居随便拿她的东西、做出一些无理的举动时,三毛往往选择以一笑而过的宽容待之,这是十分难得的。在《娃娃新娘》、《沙巴军曹》、《哑奴》和《哭泣的骆驼》这几篇充满悲剧色彩的散文中,三毛也表达着自己对于当地人深刻的共情与关怀。
《哑奴》讲述了一个一无所有,却因为爱而活着的奴隶之家,张梓莹同学想到了《小偷家族》。“他们努力活着,为爱活着,正如书中所说‘连奴隶都有家了,大家就不会觉得他过分可怜了。’家永远是我们的心灵慰藉,是我们的避风港。”
沈从文以湘西的历史和现实为基础,裹挟着对于故土的深深眷恋,记录着他走过的每个地方、遇到的每一个人。他一边观察自然界的现象与景色,一边体味现实中的人和自己的心境。正如小谭老师所分享的,在《绿魇》这一篇目中,沈从文是叛逆的。在这个人们被主流和规则规训、把习以为常的当做真理的时代,他用文字提醒着人们不要庸庸碌碌、随波逐流,“而应思考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能做些什么,跟随内心做些什么。”
这位对故乡饱含深情的先生曾说:“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沈从文将自己的乡愁揉在沅水的波纹中,安放在朴实的文字里,永久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在麻木之前用力感受
多少人被三毛与沈从文吸引,是因为他们独有韵味的文字风格?
“三毛的文风,就像是她就坐在我对面,我听她讲故事,跟着她一块笑、一块哭。”她没有浮华绚丽的辞藻,单是平实的语言便能让人感受到最真实的快乐与悲哀。
平实真挚的语言如同扎实的土地,让人感到舒服和安心。而三毛的文字之所以在舒适中迸发出生命力,是因为她的自由、她的不羁和她率性的个性赋予了文字一股飘飘荡荡的“风尘味”。三毛曾写道:“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绝不妥协。”于是,她将自由共享给文字。于是,撒哈拉的每一粒沙都在她笔下变得有趣万分。
沈从文的文字亦是纯粹的、真挚的。它没有很多修辞,直白通俗。
小谭老师分享到,沈从文在经历了战争等变故后,依然选择了用真诚平实的语言去描写生活中最平凡、最真善美的事物,“为世俗中的生活编制梦境,用语言去装点他们。”
罗佳惠同学则从沈从文笔下的乡土想到了他的学生汪曾祺。汪曾祺的文字受到老师的影响,也充满着生活的味道。他笔下的草木与美食鲜活动人,看到栀子花时,他写到:“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想起高邮鸭蛋时,他写到:“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美味溢在字里行间。
在读者们都很喜欢的《云南看云》篇目中,沈从文写到:“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云朵在他的笔下灵动了起来,自然界的美总能被他精确捕捉。沈从文是陷在自然中的一位游行者,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知也影响着很多读者。正如黄诗怡同学所说:“他让我觉得,和自然做朋友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其实,《撒哈拉的故事》与《沈从文散文》的语言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们,是那些语言背后对于生活经久不息的热爱。正如三毛在书中所写:“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可当我们在机械的忙忙碌碌时,当我们深埋在互联网中时,当我们已经不记得抬头和天空打声招呼时,我们是否还残存着对生活的感动呢?
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论生活是什么滋味,都用力感受吧!在麻木之前。
你也是这土地上,我最爱的一个
撒哈拉的故事动人至此,不仅是因为那些奇特瑰丽的沙漠风光、难得一见的奇闻轶事,更是三毛与荷西令人艳羡的爱情。两个人在沙漠中成婚,荷西精心挑选的结婚礼物是一幅骆驼的头骨,三毛的结婚衣服是一身朴实的麻布裙子,拿了厨房的香菜别在帽子上。婚后,二人一同装扮“沙漠陋室”、做素人渔夫打渔卖鱼维持生计,最后又在豪华的饭店将打渔赚来的钱挥霍一空。恣意又相互包容的爱情是枯燥的沙漠生活中最有嚼头的美味。
伊尔同学感叹道,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正是她心目中的神仙爱情。“三毛是一匹野马,而荷西给了她一整片草原。”李舒晴同学也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情节——荷西与老板来家里做客吃饭,三毛为他们做的笋炒冬菇获得了啧啧称赞,而真相却是这道菜的笋片原来只是嫩黄瓜!两个人的互动亲昵可爱,纯粹的爱意让沙漠生活多彩了起来。“《撒哈拉的故事》甚至更像是两个人的爱情记事本。三毛就是一个为爱而生的人。”张梓莹同学也分享道。 在《沈从文散文》中,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也在一封封书信中细细道来。“亲爱的三三”一出口,便是柔情万丈。 乍醒时,天才蒙蒙亮,猛然想着你,猛然想着你,心便跳跃不止。 路上是不是很苦?这条路我从未走过,想象不到是什么情景,总是辛苦就是了。 在荒芜的撒哈拉,在湍急的沅水上,尽管山一程,水一程,苦味不断,辛劳不减,你却仍是这片土地上我最挂念的人。
不管是三毛还是沈从文,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出走路途中各异的风光,更是对于远方的思考、对于现实的关怀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
沈从文在《昆明冬景》中写到:“‘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希望大家能够在匆匆路途中偶尔停下脚步,从追名逐利中暂时脱身,去关注身边一直存在着的爱与美。
三毛也在书中说:“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一片陌生的大地。”希望我们不管身处家乡,还是漂泊异乡,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乡愁。
//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还有 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文案|陈雨畅
读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