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阅读书会 | 此心安处唯故乡
2021-03-15
返回

或许,对于每一个坚守乡土的农民来说,故乡的土地就是灵魂安定栖居的精神家园;而对于每一个从乡村闯入城市的漂泊者来说,心安处永远在故乡无际的原野上。


2月19日的线上读书会,我们跟随两位作者动人的文字一起“回望故乡”,分享《一个人的村庄》《出梁庄记》的阅读感受和返乡见闻。


书籍简介

(C@WI63L%~G(QZ5}JRX3W]H.png

《一个人的村庄》作者是刘亮程,一个地道的农民作家。作为农民,写作真正是他业余的事情;而作为作家,他却无时不在创作,即使在他扛着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闲逛的时候。


他在这本书里写了新疆的乡村生活,乡村的动物、牲畜、土地、风以及乡村人的劳作和生死。

{C2IZJ[Z11F2E{_VS6LX3{5.png

《出梁庄记》的作者梁鸿是人大文学系毕业的,致力于乡土研究。这本书主要写的是离开乡村到城市里打工的梁庄人的故事。作者不仅用自己学术的、社会学的视角和文学的笔触,还怀抱着极大的悲悯和情意来描述这些农民工艰难谋生的过程。

梁庄的打工者们,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


《一个人的村庄》


小谭老师说,其实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会以为它有点像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因为它们写的都是乡土的人和乡村的故事。但是它们有点不一样,李娟曾经生长在新疆那边的乡村,但是后来去城市里生活了。


而这本书的作者刘亮程则一直是个农民,他一直待在他的村庄,所以他的文字非常质朴,也充满了智慧

这本书里有很多精妙的比喻,尽管我们和他的生活可能完全不同,但是有些他的感触可能我们也曾经感受过,比如说对待生死、对待时间的流逝和对待一些人和事情: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我们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他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读者黄诗怡分享的是《一个人的村庄》:很喜欢这种笔触,虽然之前没有听过,但是读的时候觉得很惊喜。读着读着就发现它不只是给你描述很真实的农村生活,作者是一个农民,来自一个农村的地方,但是跟我刻板印象里的农民很不一样,给我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感动。

作者有种“不说破,但是又把最真实的感受说给你的神秘感”。他不会把所有的事情告诉你,但书里面会突然给你一些哲学家一般的思考。他对爱情、对生活的理解让人觉得:如果生活能够教给你这些东西,我们不一定要读多少书,看多少东西,自己领悟到了这些道理也很棒。他从生活里看到的一些很有趣的事情,比如蚂蚁搬家以及他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受都会写下来,特别有意思。


来自新疆的古来扎同学认为《一个人的村庄》里的乡村生活和自己经历过的很相似:我小时候有段时间也住在乡村,爸爸妈妈每次到田里去给玉米除草也会带我去,会带上中午吃的奶茶和馕。爸爸把他的衣服铺在草面上,让我坐在那里等他,然后去除草,我坐在树荫那里看他。作者写到他醒来的时候被虫子咬了,看到这里让人很有代入感,因为在乡村的田间周围都是爬来爬去的小虫子。

此外,作者在很多篇目中都有对于“风”的描写,也令人印象深刻,“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这一段描写得特别好,新疆有个鬼城,每次刮风的时候就像鬼叫一样,作者描写得挺像的,让人觉得他是真的就住在我们这边。


庄炀敏同学分享了自己返乡见闻:去年因为疫情没有回老家,今年回去之后发现,在老家这个海滨小城,原来即使在冬天也还是有鸟儿在外面飞的,就觉得特别神奇。另外,我们去到一个沙滩,会看到一面的湖水非常平静,而另外一面却波涛汹涌。不知道为什么,搬离农村去城镇里住之后,再回来就会发现农村哪里都是神奇的地方,之前却没有发现。


生与死的哲思


《一个人的村庄》里面有很多描写生死的部分,体现着哲理与智慧:


“我知道在这个地方,人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在路上奔走。四十岁时在一块地里踏实劳动。五十岁时便坐在墙根晒太阳了……棺材在五十岁时便已做好,没有上漆,木头白生生的,停在棚下用草苫住。人六十岁时棺材上的草被风吹去。棺材明摆在人眼前,且油上红漆。人看着它往七十岁里奔,到了七十岁丧事变成喜事,对死亡的庆典像一场婚礼。”


“能否让我永不近视的眼睛依旧深情地看着人世,我满眼的不肯老去的柔情不能就这样化为灰土。让我不知疲倦的腿走完远未到头的人生路途。别把死告诉我的腿脚。让它跑掉。死亡不再追上它。”


就像作者说的:人和事物是相通的,我们周遭的这些东西它们的生死也都是我们生命流逝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一种时间性,体现了时光在流逝。


小谭老师认为这本书真的很多地方都很有哲理,虽然作者是一个农民,但是他对生活和生死的思考是非常震撼我、吸引我的。也许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会教这个地方生存的人一些东西。每个地方的气候,风和云和空气的味道都不一样,塑造了一个地方人的基本的性格吧!



《出梁庄记》


透视,城市的伤痛

这本书里面涉及很多大家以前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地沟油、注水猪肉;比如交通安全,违规车辆上交通大道;比如保障问题,留守儿童的权益,以及打工人的自身权益保障。最终他们可能在一个城市里打拼了二十多年,自己在乡村和出走的时间是相同的,但是他们对于出走的地方是完全陌生的,而且是充满敌意的。他们还是愿意在年老之后回到家乡,回到梁庄。


“梁庄才是他们精神的中心,梁庄里的人和事闪闪发光。”……作者以访谈的形式真诚地记录了她这些乡亲们的真实经历。我们可以体会到以前看新闻的时候,那种“官方式的立场”是完全不存在的,能感受到他们每一个人鲜活的生活。


在书中,作者也对此做出了评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城市是奥斯曼式的,直线的、大道的、广场和主旋律的。它忽略了活生生的社会现状,忽略了那些随机的、还没能达到所谓‘现代的’和‘文明的’存在和生活。现代的城市每推进一步,那些混沌、卑微而又充满温度的生命和生活就不得不退后一步,甚至无数步。


读者周芷琪评论《出梁庄记》——读她笔下的真实,我感觉很疼痛,尽管我从未经历过这样的生活。


听听,小人物的故事

作者访谈了很多小人物并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在读书会上,我们聚焦的小人物是:贤义,一个算命先生,凭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在城市生活着。作者去参观他家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述:“柜子左边,放着贤义的名片,名片上写着‘善事多做,德心永存’,还有崭新的线装本的《弟子规》《道德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净土五经》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虽是算命先生,但是对他的专业很了解,很有业务能力。


虽然他的房间乱七八糟,但是他对于贫穷生活的理解却很超脱。有人说贤义就有点像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一样,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很明朗,这里的对比蛮令人感慨的:“整个房间基本上是一种混搭风格,政治的、宗教的、巫术的、世俗的,有些不协调。按通常的理解,它有点神神道道的,思路不清,可以说是乱七八糟……但是,贤义是如此坦然,他的神情是如此明朗、开放,他对他的贫穷生活如此淡然,他对事情的独特超然理解,又使得这几种相互冲突的事物融洽地相处在一起。


书中提到的大哥贤生,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因为一家人都来到了城市生活,家里人把乡下仅有的一块地卖了,他的棺材无处可放,也挺令人唏嘘的:“其实许多时候,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从来不愿正视它。这就是贤生哥的生活,那在梁庄流传了三十年的神话轻轻一戳,就破了。他差点就发财了,但是众多的姊妹是他不可逃避的负担,就像梁庄是他长长的阴影一样……他并不满意自己的老婆,因为她对他的姊妹们并没有百分之百好,很多矛盾因她而起,但最终,还是他老婆不离不弃伺候他,陪他走过生命的终点。”


小人物之间的同乡互助也很令人感动。“因为共同的命运,三轮车夫们紧紧抱团,一个有事,集体呼应。”出梁庄到西安打工的乡亲们有些当了三轮车夫,却时常被城里人欺负。有时候说好了两个人三块钱,但是可能到点了城里人就只给两块钱。为了这一块钱,双方会争吵甚至打群架。尽管只是为了一块钱这样很小的事情,但乡亲们认为城里人不可以看不起他们这些骑三轮车的乡下人,所以他们会团结起来:“打架,都是为一块钱,既是为一块钱,又不是为一块钱。多数是因为尊严,尊严的被践踏和一种不甘。”


凝视异乡人,亦回望故乡

来自经管学院的林铭敏认为:“踩三轮车的人”给人一种审视感和凝视感,让人想起一个特殊的群体——杀马特。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又开始回望“杀马特”这个群体,他们也是去城市里打工的年轻人,也是抱成了团,甚至衍生出了一种不同于家乡、也不同于城市的景观。可能“文化景观”这个词并不是特别地好。所以“踩三轮车的人”这个群体给我一种审视感和凝视感,可能没有相同经历的人去看他们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觉吧!


我以前看过一个对话:“一个人类学家去田里,问当地人他们喜欢吃什么。当地人说:我们吃人类学家。”会有很认真负责的人类学家,但是这个对话反映出的是那些并没有真正沉入到一个群体,只是在用自己的知识去审视一个群体,然后就离开。去写作的人类学家,他们对于当地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凝视。


当我看到这次读书会“回望故乡”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就觉得“回望”这两个字很温暖,它不同于审视和凝视,“回望”更像是生活在当地的人或者是出生在当地的人,再去看再去写去描述这片土地,就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让人想起一部纪录片,叫做《文学的故乡》,也推荐大家去看。


我觉得我还挺幸运的,生活在潮汕这样一个地方。老家是农村的,既有机会“出走”又有机会“回归”,能带着不同的视角去看很多东西,对于很多东西比较有感触,我觉得很开心、也很难得。


最后林铭敏同学用她很喜欢的一个作家的一句话来总结:迟子建说,在他小的时候,他以为整个世界就只有一个北极村那么大,可是当他走过很多地方,长大之后回过头再来看,发现世界还是只有一个北极村那么大。


小谭老师认为,可能我们在读书时对于比较边缘的群体会有一种凝视的感觉,但是阅读的目的就是:在了解这些不熟悉的客体之后,我们要返回来凝视自身,有一个出走、再有一个回望的过程,其实最后我们要去反省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要看自己内心的情绪、感触,还有成长。这对于一个读者也蛮重要的——凝视自己的内心。


黄诗怡同学提到:听大家说《出梁庄记》的时候,能体会到:很多打工的边缘人,他们可能不属于这个城市。对于他们而言,城市是他们一下班就要逃离的地方,一有空他们就要回自己的家乡。小谭老师觉得,也许这也是许多打工人在城市的体会。希望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能够去感受这些人内心的声音,对他们多一些理解。


愿我们不管身在何方,都能够找到自己精神的归属,使自己的情感有地可安放,让自己的灵魂有处可寄托。当然,我相信故乡永远是我们难以忘怀的那一方土地。无论是身处城市的异乡人,还是扎根土地的乡村人,“此心安处唯故乡”。


相关推荐

书籍

《忧郁的热带》

《我的凉山兄弟》


电影

王童:无言的山丘  1992

(吴念真剧本)


纪录片

矿民、马夫、尘肺病  2019

杀马特我爱你  2019

棒!少年  2020


播客节目

忽左忽右 127 凶案与空城:

魏一平谈城市化运动中的社会报道


智能客服

线上咨询

读者留言

读者留言

馆长信箱

馆长信箱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